1980年,二汽(现在的“东风商用车”)产能提升,原有轮胎配套厂已无法满足其汽车年产量递增的需求,厂里领导为此十分焦急。此时,河南轮胎厂主动上门,提出为二汽配套轮胎。
二汽装备处长面露顾虑:“我们需要的是七吋宽轮辋轮胎,你们现在生产的是六吋的。而且,现在只剩3个月时间,你们又没有现成模具,现做都来不及啊!" 这话不是泼冷水——按行业常规,上一个新品种得两年时间,3个月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当时,苏平芝被派往二汽沟通配套事宜。二汽配套负责人明确表示:“你们要是能比现有的配套厂家快,我就用你们的轮胎。”
研发过程中,苏平芝负责画图,另一位同事负责模具,相当于一个做设计,一个做毛坯。但是,如果直接做模具,万一中间出了差错,那几十副模具就浪费掉了。
为避免损失,他们想了个办法:从人民医院骨科购买治疗骨折用的石膏。设计好轮胎后,大家就用石膏描摹出模型,切割后检查花纹比例是否合适,不合适就调整图纸重新制作。
就这样,经过78天的努力,河南轮胎厂不仅完成了二汽配套轮胎的设计,还成功生产出成品。当他们把轮胎送到二汽时,其他配套厂家尚未开始制作模具。河南轮胎厂抓住了机遇,为与二汽合作开了个好头。
随后,二汽在湖北宜昌进行性能试验,试验结果将决定二汽是否扩大生产规模。当时正值7月雨季,路面湿滑,对车辆性能是极大考验。试验中,二汽车辆在雨天制动时出现了摆尾现象。
面对这一问题,河南轮胎厂的技术人员没有放弃——不能让前期投入的几十副模具白费。大家共同研究,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,彻底解决了摆尾问题。

这次合作,让河南轮胎厂赢得了二汽30%-40%的配套份额,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成绩。
此后,河南轮胎厂继续迎难而上,攻克技术难关,兑现了对客户的承诺。他们接下了国内其他轮胎企业不愿或不能生产的 “十二层级变十层级” 轮胎订单,还研制出联烟斗花纹轮胎,解决了“东风牌” 汽车的侧滑问题。由此,二汽认定河南轮胎厂是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,订货数量逐年增加,峰值时竟占到河南轮胎厂当年总产量的一半。

四十余载风雨同舟的战略合作历程中,23次荣膺东风商用车“最佳供应商”,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,既是双方互信共赢的见证,更镌刻着本土企业协同发展的深厚印记。